
长城网·吉云客户端讯(陈志阳 张群)初冬的塞罕坝,115万公顷的人工林正悄然披上银色的新装。漫步林间,落叶松、云杉、樟子松依次散落。 “新建的云杉和落叶松混交林可以提高树木的固碳能力。这种近乎自然的种植方式还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恢复力和可持续性。”林场育林科科长常伟强告诉记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严格秉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打造碳减排,提升绿色发展动力。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长城网络图片·吉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阳
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国有林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森林碳汇项目,2016年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国家认证的碳汇项目。如今,这堵“绿色长城”正在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新生,以往的生态投资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碳储库’,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会让我们的森林保护更有希望。”安昌伟强的话道出了他的真实感受。目前,塞罕坝通过间伐方式培育混交林,不仅提高了森林碳汇能力,每年还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相当于中和86万辆家庭汽车年排放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分析显示该森林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已达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155.9亿元。
加强政策使碳排放越来越普遍。近年来,河北省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推动塞罕坝探索从“碳银行”向“货币银行”转型的路径。林场不仅将天然次生林纳入减碳产品,今年还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探索联合建设塞罕坝生态碳汇中心。依托碳汇研究中心,林场将合作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的碳汇评估与监测等课题研究,创新探索碳汇领域的“塞罕坝经验”。碳汇方法。在规则指导下,承德市碳减排产品累计交易额超过6496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图为长城网·吉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阳
依靠绿色、利用绿色、借绿出金。除了碳汇交易,塞罕坝现在还通过招工、技术推广等方式,推动周边地区1000多个占地4400多公顷的生态苗木基地发展。“以前我靠砍树生存,现在我保护森林‘卖碳’,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村民们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黄沙遮天,到化“碳”为“金”,这片森林的每一次呼吸,都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现在是推动当季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继续深化国有农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固碳能力,加强林业研究。要从面积持续增长转向面积与质量并重,从注重生态功能转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要释放森林“钱库”功能,做好变“碳”为“金”的生态账户。 ”河北省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委员会党组书记一变说。